找回密码
 入驻
搜索
查看: 73|回复: 9

希区柯克之“惊魂”遗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5 22: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0511_Alfred_Hitchcock5.jpg

挑战“清教徒”的神经《惊魂记》中那场浴室谋杀场景,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无法将其从记忆中抹去,这个场景也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画面之一。一名网友在BBC网站上的留言:“看了这部电影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后遗症,几个月内,我都不敢洗澡。直到今天我的浴室装上的都是透明玻璃。”虽然希区柯克已经去世30周年了,但他对当今影坛的影响却远远没有消停。


今年恰逢他那部被誉为“西方第一部现代恐怖电影”的作品《惊魂记》迎来50周年的纪念,我们便以此为契机,一探这位悬疑大师的电影世界以及他留给世人丰富的影像遗产。


电影第一个小时3/4的时候,观众早就进入由珍妮特·利饰演的玛丽莲·科瑞这个角色。大家和她一起,一门心思想跟片中另一中心人物订婚。正当玛丽莲在破旧的旅馆准备睡觉前洗澡时,突然间被冲进来的一个“老女人”挥刀砍杀……突如其来的死亡,把剧情迅速扭转之余,更是让观众瞠目结舌。这个经典画面,共历时48秒,由78个快速切换的镜头组成,尽管连一个刀刺入人体的血腥画面都没有,但其恐怖效果却因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及音响手法的综合运用而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这种“逼真的恐怖”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正如希区柯克所认为的那样:“最紧张的不是那些恶心的死法,而是在人死之前酝酿的气氛。”希区柯克电影的研究者迈克尔·布鲁克说道:“当那场浴室谋杀场景在1960年被做成了彩色画面后,原本是不允许播出来的,无奈的希区柯克只能改成黑白影像。”尽管如此,《惊魂记》还是挑战了电影暴力的等级制度。在1960年上映时,此片标上只适合成人观众收看的“X”标志。


除去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元素外,“X”级别的由来还因为影片中的另一个元素——性爱。电影以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天空作为开场,时间设在12月份,但天气却不寒冷。镜头再慢慢转到屋顶,最后再移到酒店的窗口,透过窗口拍摄房间里只穿内衣的玛丽莲和没有穿衣服的西蒙**的场景。以前的电影仅仅是做一些性暗示,而希区柯克是完全公开地将性爱展现出来。“这些场景是希区柯克有意加进电影里面的,”布鲁克解释道,“他是在故意挑战电影审查的尺度。”当时,大部分美国电影都遵守清教徒式的制片规则,这个自上世纪30年代起的规则限制了一切“看了会降低道德标准”的描写,例如性、毒品、酒精和一些冒犯的语言。

U3088P28T3D2134447F523DT20080813072019.jpg

“希区柯克式”三要素


“惊悚悬念”加“性感美艳”加“蒙太奇”,这三个关键词是希区柯克式电影的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对于悬念,希区柯克有个著名引述,两个人走进一个屋子,坐下来谈话,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弹爆炸了——这个过程提供给观众惊奇。相反,如果在他们走进屋子前,观众首先看到一个凶手进屋子将炸弹藏在桌子,接着的两个人走进屋子却没有发现炸弹,仍然坐下来谈话—这个过程才叫做悬念。所以,希区柯克一向都预先将答案告诉观众,最著名的是《迷魂记》中,朱迪与玛德琳是同一个人的谜底在情节中间就被揭示—在当时曾引起过许多争议,因为原著中这个谜底是最后才被揭穿。然而预先告知答案后,观众自然而然将焦虑的心情对准了主人公的命运。


“希区柯克女郎”有着统一的标准:美艳不可方物、富有幽默感,甚至具有一样的体形与心理形象——内外冲突的角色描述、难以捉摸的神秘气质,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都是金发!而且这些金发女郎在贵妇矜持的外表下面都隐藏着隐隐约约的撩人肉欲。对于金发美女的痴迷,希区柯克曾用童年的阴影解释过。他7岁时,在他家附近曾发生过一起毒死金发女郎的案件,希区柯克一直记忆犹新。


至于电影蒙太奇技术,希区柯克可谓是大师中的大师。除去经典的《惊魂记》不说,希区柯克后期成熟的作品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该项技术。在《西北偏北》中,加利·格兰特饰演的角色单独一人被诱骗到一望无际的玉米田,从高空临下拍摄的镜头中,下车的男主角在画面中只是一个小点,显得渺小与彷徨,接着是关于他的镜头以及他的主观镜头互相剪接;再来则是他遭到飞机喷洒农药攻击,全部过程被拆解成男主角一人以及飞机的互相剪接;最后则是他发现到远方来了一辆大卡车,他诱使飞机撞上那辆大卡车,将观点转移到经过的路人,趁此时大家都不注意的时候男主角偷开走另外一人的轿车。此段落不仅是电影语言的经典示范,并已收纳进无数本电影教科书中当作范例。


屡次惊艳电影圈的希区柯克,没有受过任何正统的电影或戏剧训练,父亲也只是伦敦东区的一个蔬果商。20岁踏入电影界,担任片头字幕设计和剪接的工作。因此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可以发现强烈风格的片头字幕,揭开了引人入胜的电影情节。当然他作品中精练有创意的场面调度和他不落俗套的剪接技巧,着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2岁起开始在《Woman to Woman》等5部电影中担任编剧和艺术指导,39岁便离开伦敦前往好莱坞发展。隔年在美国执导的第一部作品《蝴蝶梦》,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之后在奥斯卡得奖史上,也可以说是战果辉煌,并以《惊魂记》等片五度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奖,1979年荣获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终身成就奖”。

1960-PSYCHO-001.jpg

永不停止的膜拜行动


即便希区柯克逝世30年,但他对电影圈的影响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弱。希区柯克的作品被翻拍的次数可称第一,1998年甚至创造了他作品的翻拍潮流。那一年,有两部他最经典的电影被改头换面——《惊魂记》翻新成了《新惊魂记》,《电话谋杀案》换面成了《超完美谋杀案》。这两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翻拍之作算是给没有看过希区柯克电影的年轻人补了很好的一课。


对欧洲影坛的威慑力,希区柯克也气场十足。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弗朗索瓦·特吕弗算是希区柯克崇拜者当中最有实力的一个。特吕弗把希区柯克奉他为“作者电影”之父和自己的精神导师。并且特吕弗远涉重洋到美国完成《希区柯克访谈录》,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希区柯克在他60年的导演生涯后,才受到世界性的认同。 同时他也拍摄了许多的希区柯克式的惊险影片。包括他的成名作《四百击》中也有大量希区柯克式的镜头与场景,他的《黑衣新娘》则是最为典型的一部“仿作”。


除去技术上的膜拜外,希区柯克创造的对杀手的“同情”氛围也成为了惊悚片的一个分支,被广而放大。1978年,由约翰·卡朋特执导的《万圣节》就是恰当地运用了这个“同情分”。约翰以一种第一人称的方式拍摄了整部电影,让观众有了置入感。


除去这些众人皆知的“粉丝”导演,包括黑色幽默大师昆汀·塔伦蒂诺、电影大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在电影的处理上都深受希区柯克的影响。至于普通观众,对于希区柯克的膜拜则体现在一次次重温他的经典作品中。

1960-PSYCHO-001.jpg
U3088P28T3D2134447F523DT20080813072019.jpg
发表于 2010-5-25 22: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今天好疯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5 23: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S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5 23: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5 23: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噢!噢!噢!
又见L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06: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老头子的确是大师 而且很爱上镜

凡是他的电影 十有八九都要在开头露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08: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区柯克。从我懂事就开始看他的电影,一直被他所影响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08: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搞掂惊人 的来喂,还不够吓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2: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看他的片子,不就惊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20: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思明论坛

GMT+8, 2025-4-21 04:37 , Processed in 0.1192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