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入驻
搜索
查看: 352|回复: 11

60部另类电影,总有一部适合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5 19: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1 天使的挽歌——《破浪而出》
  
  
  贝丝和杨,一对对爱极其痴狂的爱侣,他们对爱的拯救在那个永远弥漫着寒冷空气的小镇上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摇晃的镜头里,他们的行为离经叛道却又那么真实,淫荡与高尚在这里被模糊了界限,道德的标准,宗教的救赎在这里也显得摇摇欲坠,那结尾响起的钟声既是对贝丝和杨爱情的挽歌,也是对这荒谬的一切的讽刺。顺便说一下,这是一部章回式的电影,每个片段(故事)的开始都美得让人窒息,让人流泪。
  
  
   002 暗示的梦魇——《催眠》
  
  
  很少能有这样一部电影,在我看过5年以后仍然让我难以忘怀,剧中的音乐、布景、色彩配合演员略带夸张的神经质演出,成功营造出一种无以言表的诡异世界,我们的人体有太多我们未曾真正了解的领域与潜能,暗示的力量即是其一,因此,看这部电影带来的恐惧,与其说是害怕电影,倒不如说是害怕我们自身更为来得恰当。
  
  
   003 一个镜头浓缩300年历史——《俄罗斯方舟》
  
  
  
  《俄罗斯方舟》开创一个奇迹,整部片子一个镜头完成,叫绝的是你根本察觉不到这是一个镜头内拍出来的,反而沉浸于其中享受其带来的视觉盛宴。就其结构而言,当代电影人(观众的替身)一不小心来到过去,在天使引领下登上载满辉煌与奢靡的俄国历史方舟,遇见船长(法国外交官),在他带领下见识各式各样的乘客(沙皇、贵族、佣人等等),参观方舟内部辉煌的结构装饰(璀璨的文化艺术),短短90多分钟,见识了俄国三百年辉煌历史,感受到的是导演对于过去历史的那份骄傲与自信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中国泱泱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却从未有过如此厚重的展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004 “你那么看着我,就能让我达到高潮。”——《疯狂夜》
  
  
  
  这是导演Cyril Collard的半自传体电影,根据自己的同名自传小说拍成,就在获得法国电影恺撒大奖的前夕,Collard因爱滋病去世。Collard的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拍给别人看,倒不如说是拍给自己的一部反省电影,在影片中,他将他对自己感染AIDS后对生命的失望、绝望到最后反省重新拾获力量的过程毫不遮掩的展示给大家看,观者无不感到震惊,同时也对同性恋与AIDS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这种震撼在许多年后贾宏声出演的《昨天》中再度得到展现)。Collard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光为观者提出警示,而在其逝世后到现在,同样的悲剧依旧在一幕幕上演。
  
  
  
   005 魔鬼在身边——《迷恋》
  
  
  
  这绝对不是一部让人想看第二遍的影片,片子从头到尾都被一种病态的惨白所笼罩,伊莎贝尔阿佳尼在片中奉献出了其最歇斯底里的演出,那段在地道中的惊狂呕吐演出绝对让人震惊。片中讨论的关于爱情忠贞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但它所表现的手法(不完全的魔幻主义)+阿佳尼不成魔便成神的演出,将剧中人物与观者的心境一起扯碎、毁灭,剩下的只有无边的黑暗与深深的恐惧。
  
  
   006 化腐朽为神奇——《洛基恐怖秀》
  
  
  
  这部CULT FILM的旗帜性代表电影绝对会让那些古板刻板呆板的人彻底吐血晕过去,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可以拍成这个样子,银幕上银幕下,你所要做的很简单:跟大家一起尽情摇摆,哪怕楼下邻居冲上来把你家门砸烂。片子一切布景、剧情、表演看起来其实都挺简陋俗气的,但加在一起就这么不可思议,化腐朽为神奇,也许你并不爱它,但你绝对不能否认它的独一无二。
  
  
   007 《情迷画色》
  
  
  
  这是一部天马行空的影片,没有清晰具体的影像却充满了很多奇妙的幻象,展现的是一种奇异的美感(比如片中那螺旋攀升的楼梯)。丹尼尔壮硕的身材在影片中被放大,但在矮胖甚至是丑陋的培根面前,他却显得异常弱小,片子并未纠缠于二人肉体上的关系,而是着重表现他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世界,更深层次来讲,是一种表意的深深的孤独(结尾升华了这一感觉)。片子并未直接展现培根的作品,但你却能时刻感受到一种流淌着的充满情欲颜色的画面,也许这就是培根最重要也是最想完成的一幅作品,遗憾的是它却渐渐干涸。    
  
   008 “忘了我,你会幸福吗?删除你,我会过得更好吗?”——《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如果痛苦记忆可以被删除,是否真的能够完全拥有幸福?正视之还是选择逃避,记忆删除后可否避免更大的伤痛??种种思考在观影中如同潮水一样涌来将我包围,但身处其中,就如同影片所极力展示的那种真实的梦境那样,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你的感情又有几分真几分假,这种银幕内外观者与影者情感的相互对应,才是这部影片最具魅力所在。
  
  
   010 穿上那件盔甲,人便成了狼——《人狼》
  
  
  
  这部电影最初是跟两个高中同学一起去影院租视听室(50元一部)看的,之前只看过狎井守监制的《福星小子》,因此也准备是当喜剧来看的。当影片结束,我们几个却好像被钉在凳子上一样,不敢相信刚才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以至于回去好几天我们也总感觉片子那飞射的子弹好像还在身边响起一般。片子故事十分复杂,计中计,套中套,政治色彩浓烈,每走一步都有可能会遇见一个陷阱,片子压抑却又激烈,人物刻画摒弃日本动漫惯有的美化色彩,写实主义风格逼真强烈而清晰,冷色的基调却搭配空灵的音乐,如若细心品味,你会有很多感慨。  
  
  
   011 波兰斯基的巅峰之作——《怪房客》
  
  
  这部片子让人最害怕的一点,在于观者都认为男主角特雷克斯基已经疯了,但他到处去向别人求救所说的事实却是真实的,而导演在其中对于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那种疏离隔膜状态的表述也能感同身受,因此如果太过较真的话,你搞不好真的会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疯掉那一个。
  这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三个地方:一、面包。当特雷克斯基和史黛拉走在塞纳河边,一个流浪汉说“嘿,你能否给艺术家一块面包。这一幕是导演对“高高在上”的艺术的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是导演对艺术的最佳评语;二、飞头。影片后段,男主角在镜头看见的一个个变形如气球在窗外飞舞的人头,这些变形的脸就象征着这个变形的世界,他通过眼睛看到,变形也就多了一份标志性的意味;三、跳楼。男主角两次跳楼,那幕戏内涵着超现实主义式的梦魇,整个空间成为了看客的舞台,成为了人类的冷漠、残忍、自私和伪善的舞台,注视他人的死亡而幸灾乐祸是人类阴暗心理的一面。波兰斯基在此发出他的控诉,人与人间的隔阂与冷漠是助推特雷克斯基悲剧的直接力量,特雷克斯基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012 一切只是虚无——《裸体午餐》
  
  
  
  这部电影是根据"垮掉的一代"作家中,资格最老、活得时间最长的威廉·伯罗斯的作品改编,号称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正常阅读。不可否认,这是柯南伯格的巅峰代表作,但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糟糕的观影经历,我断断续续看了6次才完整看了一遍,每次看都记不得前面看的讲的是什么,痛苦。     这部片子在我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吸毒作家YY的过程,大甲虫是其内心欲望的外化实体(想象),两个琼分别带来毒品和性,应该是一人(现实中,作家罗伯斯也在同样恍惚状态下将情妇开枪打死),片中将文学创作、嗑药与性爱等迷幻经验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再也无法清楚二分的迷离世界。总之一句话,看柯南伯格的电影,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还有,最好别吃饭。
  
  
   013 幻想症美丽女孩——《天使爱过界》
  
  
  
  主修美术的大学生安琪,爱上了心脏科医生路易克。爱情总是甜蜜得令人盲目:上素描堂时,她对着任何模特儿都只懂画出他的肖像;她会在清晨五点将亲手绘好的画像放在他的诊所;还为特别为他配一把自己住所的门钥匙;家里墙上又画满他的壁画,好像一个路易克艺术馆……一切都像童话故事般温馨美好。
  
  唯一的障碍便是路易克那有了身孕的太太。路易克经常顾此失彼,让安琪屡次在家苦等。安琪的好友都替她感到不值,然而爱情的魔力永远令人沐浴于希望之中。她期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临:路易克的太太因交通意外流产,更离家出走。路易克答应与安琪一同旅行散心,让她兴奋莫名,悉心打点一切,但路易克最后依然失约,安琪在车站苦等了一天。大家都认定路易克是个负心汉。但天真烂漫的安琪绝不气馁,坚决要凭毅力夺得爱郎归。
  
  爱情不但令人自我沉醉,更会因爱之名做出各种疯狂的行径。路易克被控袭击女病人,安琪爱君心切之下,竟亲手将女病人杀掉!不料如此却害了路易克成为疑凶被捕,太太回来支持他,反令二人和好如初。一切令安琪伤心欲绝,她在家中开煤气炉自杀,却被住在隔壁的路易克救活。两人竟像是初次见面……
  
  
  
   014 杀人OR被杀——《十诫之杀人短片》
  
  
  这部影片所带来的关于死刑是否应该执行的激烈讨论可能在大部分国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大家都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在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我也认同),是否存在滥用法律名义来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法律又是否应当以报复的方式来宣判一个人的死刑?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片子的主旨是对暴力的反思,那么死刑的执行是不是用一种暴力结束另一种暴力呢,死刑的存在是否就能抑制社会暴力的涌现呢??
  这是一部相当冷酷的电影,很多时候,镜头平静如水而观者内心却如烈火燃烧。影片对杀人和绞刑细节残酷和真实的描写让人不寒而凛。观众跟在主人公的身后,亲眼目击了可怕的杀人过程,在影片中段,孤僻的小伙子用绳子将出租车司机勒死在汽车里的那场戏,拍得阴郁凌厉,即有纪录片的直接风格,又有故事片的心理暗示,真实的让人难以承受。
  
  
  
   015 其实没有梦——《杀手.蝴蝶.梦》
  
  
  个人认为此片对杀手的描写比《杀手莱昂》来得更丰富的多,片中杀手伊斯默也比莱昂更为真实,当然也更加恶贯满盈的多,他的态度变化绝非一个“爱”字可以来解释,他的变化正是其心灵硬壳在内心经受的一次次地震中逐渐瓦解的过程。整部影片先抑后扬,开始很残酷,中间像童话,结尾很现实,在迂回中一部部发展到高潮,单纯从好看角度来讲,它绝不比《杀手莱昂》差,但同时又保持浓烈西班牙的味道,热情、骚动、黑色幽默一样都不少,这些本线的支线的内容情绪交织在一起,到最后竟能升华到一种精神救赎的崇高境界,不得不让人对之啧啧称奇。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19: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016 “我只是不想坐以待毙”——《大逃杀》
  
  
   017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蝴蝶效应》
  
  
  
  这部最适合给那些相信命运是注定的人来看,它的每段情节的展开其实都是在一个假定的情景/条件下所产生的假定性成果,而每个假定性的结果则又会成为下段假定性故事发生的假定性条件(我自己先晕一下),总而言之,这种种矛盾的碰撞结合所导致的即是命运的无限发展可能性,没有什么是注定的,也没有什么是必然的,一个结果的产生总有与之伴随的原因所在,而一个人在可以预料到的结果发生之前改变发生条件/原因,则就有了改变结果的可能性~~
  回到影片上来,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莫过于男主人公埃文每次真心甚至不惜牺牲健康想回到过去,其努力的结果却导致更大的悲剧。导演巧妙设置了埃文是个失忆症患者的身份,因而其回到过去的行为你可以认为是超现实,也可以认为只是一种冥想,因为他缺失的记忆有着太多不可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赋予埃文命运的不可知性(有点《罗生门》的感觉),这种神秘感贯穿影片始终,不到最后一刻你不会猜到结局,而悲剧色彩的渐渐介入,又使得其充满震撼人心的效果。而影片在现实和过去的转变上拍摄手法非常新颖,如埃文看着过去记下所做事情的日记本时,忽然字迹模糊旋转画面慢慢转到日记叙述的过去,还有屋子里的物品全部扭曲混沌然后回到过去。这种现实与过去的时空转变,很好的增强了影片的惊悚气氛,也有利于剪接上做到天衣无缝,能够更连贯的带领观者跟着画面去感受恐怖。
  
  
  
   018 “疯狂石头”的祖师爷——《两杆老烟枪》
  
  
  
  这是一部让我看得笑抽筋的电影,以至于现在想到它的一些情节,嘴角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大幅度上扬~~这是盖伊里奇的第一部电影,但也是他最经典的代表作品,他后期的像《SNATCH》这些虽也不错,但少了许多《两》中那种纯正的英国痞子感觉~~我最爱这部影片三点,第一是它的剧情结构,就像一张大网,一开始点都是散的,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收越紧,笑料却反之越撒越大,可以这么说每一处看似漫不经心的台词、场景、人物设置都是为了更大的闹腾所准备,充满巧合与意外;第二,音乐。片子痞痞的,音乐风格也差不多,甚至还有一些戏谑的风格,最爱其中Dusty Springfield的Spooky,华丽性感又神秘;第三,它的结尾,那绝对是天才一笔,呵呵。
  
  
  
   019 一场戏,一句谎言,一段爱情——《红松鼠杀人事件》
  
  
  
  这是一部情节结构非常特别的电影,由一系列巧合(好莱坞典型手法)构成,但又摒除了好莱坞那些廉价的过于牵强的表现方式,而用夸张不可思议甚至是有魔幻色彩元素来构成,剧中角色的身份也在这些巧合面前巧妙实行转变,可以说这是一部结构(设置)带动情节发展的奇特电影,跟八年后出现的《天使爱美丽》很像。剧透太多会让大家在观看过程中失去惊喜感,还是留给大家慢慢体味。
  
  
  
   020 游走于天堂与地狱两极——《罪孽天使》
  
  
  
  这是彼得杰克逊最被人忽略的一粒珍珠,也是他的成名作。此片根据新西兰历史上最臭名昭着的帕克—休姆谋杀案改编而成,此案至今迷惑并影响着新闻媒介和社会公众。故事中的女主角即是现在拥有百万读者的知名纽西兰藉作家安妮蓓瑞(Anne Perry),曾出版歌德式神秘小说「海伦公园刽子手」、「兽医法则」等作品,而另一女主角“波琳”毕业于英语专业并获得了学位,离开新西兰后去向不明。此片亦是英伦玫瑰凯特.温斯蕾特的成名作。
  彼得杰克逊在此片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两个少女幻想世界的创意展现,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插上天使的翅膀在少女身边翩翩起舞,两个女孩子在属于她们的童话王国里显得是那么天真无邪充满生趣,而现实中她们残忍的行为实在是让我不能理解,彼得杰克逊也显然刻意在影片中模糊了道德评审的界限,也模糊了女孩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你很难对这个事情做出判断,有的只是难以隐去的心灵冲击和那难以忘记的激情与梦幻带来的视觉冲击。
  
  
  
  
   021 你进不来,我出不去——《迷墙》
  
  对于这部伟大的影片,我是抱着仰视的角度去关注的,而观看之后,我脖子仰得也越高了。《迷墙》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Pink Floyd的摇滚明星从婴孩降生到这个世界直至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人生沉浮的故事。首先在Pink Floyd的演出《In The Flesh》中我们逐渐步入影片。Pink从刚一出生就面对着如履薄冰的人生《The Thin Ice》,这似乎就暗示了Pink一生的展转命运和悲哀的人性。Pink的童年是被蒙上阴影的,他在公园孤独的寻找父爱,影片转到了他孩提时代对在二战中阵亡父亲的回忆《Another Brick In TheWallpt.1》;他在学校不得不面对刻板严格的填鸭式的教育制度《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以及《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2》;在家里,母亲对他过分的看护让他极度反感,使他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家庭温暖《Mother》。童年不幸的遭遇让Pink的性格孤僻绝望,他不由得自问到:“我该相信政府吗?他们会把我送上火线吗?我是否该修建一堵墙?”(墙的第一次浅意识存在)太多的疑问过后,Pink看到的回答却是这个世界依旧充斥着漫天而降的炸弹和奔向掩体的平民。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Empty Spaces》。于是他更加绝望了,他终日堕落,对任何事情毫无兴趣。在他的心里他渴望爱和被爱,他在对爱欲的憧憬和渴望中《Young Lust》高喊着“I need a dirty girl”;然而在现实的无奈和空虚中,他只得假装一切都好,他对自己伪装。但是日复一日,爱变得灰暗不再美丽,他的心开始变得苍老并得不到任何快乐《One Of My Turns》,他感到的只是剃刀般的冰冷和葬礼的鼓声,以及对女友离去后所发出的凄惨的哀鸣《Don't Leave Me Now》。此时的Pink已经完全绝望了,他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他觉得他就像一块墙上的砖头被强行禁锢在其中迷失了自我《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3》(墙的第二次潜意识存在)。在他的结束曲《Goodbye Cruel World》中,他彻底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隔离开。Pink 已完全建立起来的自我封闭的墙,它表明他已深深地陷入精神失落的旋涡里。
  
  
   022 生活就是00疯狂——《猜火车》
  
  
  这部影片神来一笔莫过于那个自称“全苏格兰最肮脏的厕所”,马桶内的世界(吸毒后的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美感,我想到了同学眼中的蓝月亮,也想起了涅磐(Nirvana)的《Nevermind》封面,导演在这一刻将吸毒的快感极致放大,这与之后马克戒毒时看到的恐怖幻觉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最直白展现了毒品的巨大摧毁力。
  很多人都把《猜火车》叫做颓废电影,我却不这么看,年轻就是有张扬的资本,而许多人眼中“正常”的生活一日如一日,就像被抹平的机器,规律而无活力也没个性,马克他们一伙疯狂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在抗拒自己成为这种生活的一分子,不论观者是否承认,大家内心深处还是对他们这种生活小小向往过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热血沸腾,而到了后半部分则会感到怅然若失。导演巧妙将马克一伙连带观众小小嘲讽了一把,因为,不管最后马克选择的是怎样的生活方式,他的前途都是渺茫的(《毕业生》也有这种感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这种生活方式下,我们中大多数人观看的其实是自己的悲剧。
  
  
  
   023 爱情是一场哭泣的游戏——《哭泣游戏》
  
  
  知道NEIL JORDAN的人一般会更熟悉他的《夜访吸血鬼》,这部《哭泣游戏》气质相当特殊,所讨论话题也非常特别,影片前半部像政治片,后半部分奇峰突起打了个措手不及,不过细细想来,乔丹这么安排还是很有其深意在其中的。两个身处乱世的善良人,两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相似的悲惨命运,一段矛盾而又无法割舍的情感,我到现在都不确定这部影片是否有爱存在的,但它在影片中又无处不在,我虽然不喜欢,但还是会被它吸引。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关于无意识的,无偏见的感情存在,这样的感情在乱世中显得弥足珍贵。 
  
  
  
   024 梦的N次方——《穆赫兰道》
  
  
  
   025 寻找,哪怕前方只剩绝望——《我自己的爱达荷》
  
  
  喜欢这部影片纯粹是因为River Phoenix这个天才,在这部影片中,他将自己的灵魂与剧中角色迈克容为一体,将一种精致脱俗,但又迷离忧伤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这就是他一个人的电影。影片结尾处,蓝天白云下,西部的荒野大地里,一条起伏的公路寂寞地伸向远方。又一次昏睡过去的瑞弗.菲尼克斯躺在路上,他沉睡的脸像天使般纯洁无邪。这一刻时间为之停止,镜头却留住永远,我想,如果River Phoenix没有离去,那么今天的他会不会像Keanu Reeves、Brad Pitt和Johny Depp那样渐渐被周遭磨去当初的棱角,但这只是如果,River Phoenix的悲剧性一生加深了其故事的传奇性,即使他已经远离尘世14年,他的独一无二,他的无与伦比仍然独树一帜。
  
  
  
   026 古典主义之死——《魂断威尼斯》
  
  
  维斯康蒂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电影史上出现的最后一位古典主义巨匠,他的电影(尤其是后期)强调一种静态的构图美,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首诗,一副画,摄影机缓缓自各种角度追踪、“伸缩”镜头的推进推出,电影人物的非动作特质,如同他们正摆着姿势供人拍照片一般,一动不动地坐着,让观众眼睛整体收入静态影像,而创造出对“美”的作品一种纯粹的终极意念。《魂断威尼斯》就将这种美发挥到了极致,再配以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的慢板乐的大量运用,将一种对美的追求连绵不绝贯彻影片始终。
  
  
  
   027 “圆圈不是一个圆”——《暴雨将至》
  
  
  
   028 一个灵魂,有着两生;一个结束了,另一个便继续下去——《薇若妮卡的双重生活》
  
  
  很难用三言两语来表达我对此片的喜爱,喜欢《情书》的人应该会很喜欢这部影片,岩井俊二看样子受此片影响很深。看《薇若妮卡的双重生活》,你会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说不上来,但是每个人肯定也经历过:比如某天你看到一个你并不认识的人或者经历一个从未经历的场景时,突然有种以前好像也曾经历过见过的感觉,这种感觉熟悉而迷茫,即发的似曾相识,用前世的记忆来解释不合情理。这部电影就向我们解释了我们心中这种无由来的坚强和孤寂。
  波兰的Weronika,法国的Veronique,一个灵魂的两生命运,她们唯一的一次交集,是在波兰的克拉科夫广场。很难一下子清楚的体会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自己祖国的复杂感情,只是一次次在电影里有意无意对比法国与波兰的他,确乎永远在对波兰的尖刻后面有一丝温暖的怀念乃至激赏,而对法国的平稳叙述中暗示着一种欠缺,在欠缺里时时回首注视自己的故乡,故乡的过去。就像他让华沙的Weronika死去而让巴黎的Veronique寻找,她们连接生死两界,唯一的证明是那张照片里的注视。错失和释然终于彼此轮回,生命是否能够延续和承接?无人知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19: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029 影史上最沉默的电影——《裸岛》
  
  
  这是我见过的三大极致电影(我自己排的),另外两部是一个镜头拍到底的《俄罗斯方舟》和一点音乐不用却依旧能吓死人的《群鸟》。不过和另外两部不同的是,《裸岛》不是一部能轻易消化的电影,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性和时间,还是劝你对之敬而远之为妙。
  沉默,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上面介绍《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中提到的“言不在多,文不在长,贵在精深”这里同样适用,有的时候,真挚的感情并不需要说出口,无声的力量有时会比激烈的言语更能打动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单纯的欲望——生存,这种渴望,在工业发达的大社会背景下,在一个光秃秃的海岛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不知为何,想起了陈凯歌的《黄土地》)。影片对农民夫妇不断的挑水灌溉不厌其烦的详细展示,是怀着一种深深的敬意在其中的,是对“人定胜天”不向命运低头精神的崇高敬意,这是一种内敛的力量,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能令人震撼。  
  
  
  
   030 love is selfish. love is hope. love is pain. love is death. what is love? ——《爱情是狗娘》
  
  
  
  这是一部结构和情节相当出彩的电影,很难相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因为手法实在太,太纯熟了~~
  想就其结构上做个有趣的对比,《爱情是狗娘》在情节上与《低俗小说》很像,都是同样讲了三个故事,同样是把时空打乱,同样是设置若干个交叉点(《通天塔》和《21g》也是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作品,故省略)不过他们都是平行时空;《时时刻刻》则是围绕一本书,描述了三个时代的三个女人的三种不同又相同的命运,因为沃尔夫的书,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命运交织成了可能;1981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命运之歌》和1998年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以及1999年的《滑动门》则属于另外一种结构,通过一种假象式,或者称作假设式的结构,根据不同情境设定,使得人物命运发展有了无限可能;1994年的《暴雨将至》则属于三段回环式(上面推荐中我有介绍过),它不属于点散状,而是呈现一个奇怪的圆,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2005年的《冲撞》则比较特殊,故事分N条主线,同时并行发展又互相交错,各个人物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和交叉点,涉及白、黑、亚裔,黑西哥裔四个不同种族,6个不同阶层、背景的家庭,十余个个性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类型,但整个片子的故事却叙述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丝毫没有凌乱迷离的感觉,缺点在于设计过于精巧,有着典型好莱坞情节巧合特征。    
  回到《爱情是狗娘》上来,该片导演最巧妙的处理在于同一场车祸的四次出现,每一次都那么恰到好处,作为剧情铺垫和延伸,效果很好。在第一段落即将结束时,观众了解到那场车祸的缘由,于是在第二和第三段落中自然会想到这场车祸会出现在各自段落中的哪一部分。这种悬念渐渐解疑。一下子将观众的观赏兴趣提高,并一直伴随至影片的结束。另外一个精妙的设置就是关键道具——狗的处理,狗由温顺的动物到善斗的猛兽的转变,折射出人性中潜在的黑暗兽性。
  
  
   031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死亡诗社》
  
  
  不知各位有没有遇到过能过改变自己人生的电影,我遇到了,在自己20岁的时候,遇见《死亡诗社》,它对我的影响,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形容最为贴切,“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改变我们自己,自由自在活着”。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其实它所表达的是由死而生,凤凰涅磐的涵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那部分思想和灵魂死去/删除,才能真正把握属于自己心灵的那份思想和灵魂,开始真正的生,有意义的生和不后悔的生!而与抛弃与割舍如影随形的是痛苦,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戴着紫荆冠裸体走向永生的NEIL,在雪地里痛苦呕吐的TOD,在压力下离开的KEATING老师,然而也正因为这份心悸的痛才有了最后历练成熟的TOD和教室里许多真正成长起来的TOD们,SEIZE THE DAY,这一贯穿影片始终的主旨在结尾处得到升华。  
  
  
  
   032 精神分析片的范本——《爱德华大夫》
  
  
  
  推荐这部影片因为四个人:弗洛伊德、希区柯克、达利、英格丽.褒曼。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不像其表面显示的那样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表象,它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打开人格最深层的钥匙”,因此,释梦就成为精神分析的主要手段。片子情节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为爱拯救的故事,但在希区柯克的手中,梦就成为一切谜底的钥匙,他并不急于揭开谜团,而是逐步解释又逐步炮制新的谜团,一环接一环,悬念迭起,让人看得窒息,特别是雪场滑雪那段戏,心脏不好的人恐怕真的会难以承受那份紧张感觉。
  然而真正让这部影片独树一帜的,还在于它对男主角爱德华的梦境的展示,于是在达利天马行空的布置下,影史上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梦魇诞生了:数不清的大眼睛,没有面孔的男人,如纸盒一般的街道,逃跑的男人,天空中大鸟扑来的影子,一切都显得荒诞精确,典型达利风格,不过却完美阐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两个观点“责任始自梦中”以及“一切现在的行为都可追溯到童年”,这种梦魇不但令爱德华无法挣脱,也让无数观者深陷其中,康斯坦斯对爱德华最后的拯救才会让观者得到极大的解脱轻松感~~希区柯克这个胖子果真不是盖的,没人能避免被他在影片中拖着走。
  
  
  
   033 一朵夏日盛开的敏感艳丽之花——《巴黎野玫瑰》
  
  这部电影套用王朔的小说名就可以阐述,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BETTY代表红色,一如其鲜艳的红唇,是一团跳动的火焰,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ZORG则代表的是蓝色,一如其性格一样,沉稳如海水,咆哮起来也能吞噬一切。
  这是一部法国式的情色电影,性并没有处于一种被窥探被聚焦被扩大的位置,大量的裸露镜头显得干净自然,精巧华丽的摄影风格将人体的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它又是一部极端的电影,BETTY的悲剧竟在于其自身的纯粹性,这种率性的自由无法适应现实的“规则”而最终毁灭。这是一种个体的缺陷,还是现实造就的悲剧,我无法判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部让人一口气看三个小时不会累,看后却觉得颓然的独特电影。
  
  
  
   034 形式大于内容的极致——《怪谈》
  
  
  介绍这部电影之前很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小泉八云。小泉八云本名Lafcadio Hearn,是19世纪后半叶的知名作家,父为爱尔兰人,母亲是希腊人。1890年赴日本,同年加人日籍,改名小泉八云,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开讲英国文学讲座,广受学生喜爱。1904年,小泉八云因工作过度及受排挤,忧愤死于东京寓所。小泉八云精通英、法、希腊、西班牙、拉丁、希怕来等多种语言,学识极为渊博,为当世少见。其后半生致力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译作和介绍性文字很多,在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上贡献非凡。很多日本大导演都深受其作品影响,如黑泽明的《梦》灵感就来源于其,不过,将小泉八云作品生动再现并推向极致的,还当数小林正树,可以这么说一部《怪谈》同时确定了两位大师的显赫地位。
  《怪谈》是一部造型感相当突出的电影,不过也很冗长,坦白讲,这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消化的电影,我也断断续续分了4次才看完。很多人喜欢将它比作日本的《聊斋》,但因为其作者的复杂背景,《怪谈》其实是一部中西结合的产物,如果硬要拿一部日本作品与《聊斋》相比较的话,我选择沟口健二的《雨夜物语》,纯粹的民族风格,东方韵味浓厚。不过排除掉这些,我必须要感叹,《怪谈》真的美到极致~~
  我是因为其开头而爱上这部电影的,当墨水在水中缓缓荡漾开来的时候,一种强烈的东方韵味迎面扑来,人/观者的心情也随之飘动起来。影片处处充满了这种独具匠心的美,比如我最喜欢的《雪女》中,华丽的舞台背景下,天空中不断变化的神秘眼睛、嘴唇,银色世界中迷路的伐木人,欢愉时艳丽的夕阳,和服下纤秀的足踝,工整摆放的草鞋,一切的一切,宛如一个水晶般的童话,只是童话是美好的,结局是残酷的~~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欢愉与痛苦的呈现这么直接与强烈,但导演骨子里却是平静的,任凭故事多么悲切,他依旧不动声色在讲述,仿如薄冰下暗涌的溪流~~~
  小林正树不愧为大师,四个故事的选择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准备,归根到底,都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任与背叛的故事,不过,小林正树并不强迫观者融进自己的故事,自顾自讲述着故事,恍若“不经意”中,却勾建出一个色彩斑斓、诡异绝美的人鬼共处的电影奇境~~佩服。他的《切腹》据说是其集大成者,好奇。 
  
  
   035 斗智斗勇斗人性——《心慌方》
  
  这部片子如果用一个字描述就是“酷”!如果上天非要我用两个字来形容,我会选择“酷”“爽”,真的是太霸道了。
  强烈佩服这部电影的编剧,怎么想出来的,一个由N个小立方体组成的大立方体,宛如一个巨大的迷宫,有着无数的出口,但大部分指向的都是死亡。6个个体,分别代表国家机器的警察、代表人性良知的医生、代表经验主义的逃脱专家、代表科学技术的学生、代表婴儿般纯洁却又背负着救世主希望的弱智以及代表普通大众的上班族俨然组成了一个小的社会。寻找真正出口的过程斗智斗勇,如果按照美国大片的逻辑,它会着力渲染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克服矛盾克服艰险克服绝望以及迷宫内部总总匪夷所思的杀人机关上,当然还有爱情和那一点点必要的色情。但,这部片子跳出了这种俗套,它将科幻悬疑紧张的情绪融入到对人性的深挖上来,通过个人(如警察)态度的转变,对极权社会狠狠嘲弄了一下,看到最后,我们会猛然意识到,这个立方体怪胎跟我们的社会如此之像,每个人的死亡都带有一种必然的意味。 
  
  
  
   036 青春是一抹最美的风景——《偷香》
  
  贝纳托鲁奇的片子从来不乏情色,最为可贵的是,这些情色都很唯美,怎么讲,有着油画一般的质感,《偷香》更是将这种唯美发挥到顶,榕树下的性爱,少女的第一次是我长这么大在屏幕上见过的最美的性爱,温润生涩而甜蜜~~看过你只会感慨一句,青春真好。
  不过,情色绝对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打,贝纳托鲁奇借LUCY寻亲过程的遭遇,阐述了这样一个真理:我们都喜欢看来纯洁美好的事物,其情绪浓烈程度随年纪而增加。背后的原因,套用一首歌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一种遗失的美好(结合《洛丽塔》看效果最好),但问题是这份美好,这份纯真,你一旦找回来了,还会选择扮演么?美总是最打动人心的,特别是青春的痕迹,哪怕只是轻轻一抹,也会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037 上帝的密码——《π》
  
  
  关于《π》,我要讲的其实不多,因为我实在没能看懂(智商有限),片子感觉就是由一堆数字串连起来的电影,内容到位居其次,倒是其黑白影像风格,凛冽的视觉冲击让我印象颇深。相比之下,艾米斯由推荐的《迷上瘾》(又名《梦之安魂曲》)我还更能接受一些,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适合高智商的人慢慢捉摸的电影,其内在的神秘主义、对药物的依恋以及对幻觉的精彩展示是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标志风格(个人感觉),另外的,本片也是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典型示范影片,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简而言之一句话:让观众看戏,但不让观众入戏。
  
  
  
   038 因为爱所以变态——《五月魔女》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就是《魔女嘉莉》+伊藤润二的漫画+《盒装美人》的混合体,它甚至比《所多玛120天》还让我受不了,在我所能承受的电影极值中,仅次于《困惑的浪漫》和《切肤之爱》,因此,心脏不好或者神经脆弱的人我绝不推荐观看,否则,后果自负~~
  MAY,这样一个想起五月明媚阳光的名字,所代表的竟是这样一个极端的怪物,她的可怕在于,她不受任何社会规则和共同约定的束缚,其所作所为绝非常人不能想象,你会在观看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没有信任没有秩序,绝对的失衡。而导致MAY最后疯狂行径的根源,还在于其爱的缺失,她选择众多受害者(包括她自己)身上某一最完美部分拼装而成的“娃娃”其实就是她心中完美爱人的化身,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完美“娃娃”的身上,她才能找到一直在寻觅的“爱情”。这其实是一种痛,没人爱也无法去爱的痛,而其最后在一片血水中的痛哭,和那个毛骨悚然的结尾,则似乎在向我们昭示:这一切的一切完全只是一种本能的再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19: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039 野蛮到底,邪恶到底,紧张到底,惊悚到底,创新到底——《鸟》
  
  
  
  我是一个喜欢看恐怖片的人,在我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恐怖片里面,《鸟》绝对可以进前三名的位置,另外两部我会选择《催眠》和《THE EVIL DEAD》,《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从头到尾没有一点音乐(这与胖子的《精神病患者》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也没有西方恐怖片司空见惯的血腥场面,靠的就是情节,种种意外种种超越想象的设计(不过从某个角度来讲,它也是没情节)
  这部电影我是在大三的时候,跟三个同屋男同学看的央视6套版本的(演员配音有点恶),四个大男生,看到最后竟然都缩成一团直哆嗦,可见其杀伤力之猛。没有鬼怪,没有变态,有的只是大自然的威力,一种人无法战胜的疯狂,这种疯狂没有理由没有结局,但你在看得时候却又能感觉自己了解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种牵引观者跟着故事走的魔力,只有希区柯克才能做到,虽然是62年的片子,但其后这45年间,同类型能超过其的仍无踪影~~希区柯克这个胖子虽然有些变态(比如差点弄瞎女主角大美女黛比海德伦——梅兰妮格里菲斯的母亲、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岳母的眼睛,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强奸),但不可否认其天才型的百年难遇,在我心中,他是惟一的悬念大师。
  
  
  
   040 相爱容易相守难——《5X2》
  
  
  
  这部影片其实有两个版本5X2和2X5,相比欧容独具匠心的将事情反过来说的5X2,我更加喜欢他剪辑的另外一个版本,2X5,见证这对夫妇由甜蜜恋人到分手的全过程。也正如此,在2X5的版本里,结尾那场强奸戏才会让人那么心痛,那么绝望~~~我所推荐的也是这个2X5的版本,因此可能会跟很多人观看的感觉不一样,特别说明。
  
  
  
   041 梦幻诗歌——《奥菲斯》
  
  
  
  这是让—考克多“诗人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虽然很多人视其第三部《奥菲斯的遗嘱》为三部曲之最,但我独爱这一部~~
  诗人对于美的感受大抵与常人是有异的,他更加脆弱,也更加敏感,其想象力一旦释放出来,就会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而诗人与电影媒介的融合则会带来一种诗歌难以媲美的震撼力量。在《奥菲斯》中,考克多就将种种超现实的元素完美结合,营造出的是一种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幻境。诗人力图在电影中向我们揭示,任何人,如果迷恋幻觉中爱的感觉,实际上,他就与迷恋死亡并无两样。而能把这种(死亡)幻觉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的只是那面反映出自己真实影响的镜面,选择生,看到永远只是镜中的自己,而选择了死亡,则可以穿过这份不知该描为真假的影像,穿越现实根本无法通过的镜面,因此,死亡也就不在显得那般可怖,它同样也可以是迷人的。在死亡之镜的背后,一切都是冰冷的,时间被以种种方式重新组织,人脱去了现实的枷锁,重新找到失去的青春、时间、爱情,这份幻境就如同黑暗中闪耀的火花,令人向往,但要拥有这一切,代价则是与自己生存的现实告别,你可以得到很多,但你会失去自己的灵魂,这样一份选择,并没有标准答案可循~~诗人考克多将自己的这份思考成功运用视觉艺术充分表现,充满了诗一样的魔力,但即使在那阴美的地界里,同样也有一份激情在涌动,那就是爱的存在。
  让—考克多虽然一生只拍了6部影片,但对于我而言,他是座神坻,只能仰头打望,其在现代艺术所有领域上的造诣至今在我看来无人能出。 
  
  
  
   042 人无完人,善恶难分——《亲切的金子》
  
  
  作为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最终篇,朴赞郁将其标签式的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将社会的黑暗面直观的呈现给世人,不带有一丝毫的伪饰,也不带有一丝毫的感情~~《亲切的金子》中朴赞郁并没有用诸如鲜血、暴力来表现这种黑暗,相反的,他用了类似四两拨千斤的做法,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设置来表达这种残酷的感觉,突出的例子,受害学生的家长质问凶手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凶手只说了四个字(中文翻译)“人无完人”,联想到金子为此所受的13年痛苦和终生的悲剧,这个凶手的残酷性就表露无遗,而受害人家属随后举起的屠刀就显得理所当然,在朴赞郁的影像中,没有人是纯洁的,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人是为己欲望而活的动物,除去这层外衣,什么都不是......
  
  
  
   043 有一种罪恶,叫真实——《人咬狗》
  
  
  
  此片开头就让人吓一跳,行进的火车上,一个妇女走过来,一个陌生男人让位给她,妇女点头谢过走过,男人突然从后面冲上来用钢丝将其勒死,可怕的不是妇女的惨状,真正可怕的是凶手/杀手狰狞的脸庞、杀人时的笑容以及那始终冷静纪录拍摄的摄像机~~主角出场的独一无二就决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不落俗套。这部号称只花费一万五千美元的比利时小成本电影获奖无数,更成为比利时当年(应该是1991年)的票房冠军,这对那些不敢看此类“变态”电影的朋友来讲绝对不可理解,但这是事实,而且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的残忍度绝对高于斯通的《天生杀人狂》,如果对《天》你都难以消化的话,这部影片就要谢绝观赏了哈。
  
  
  
   044 爱情是件奢侈品——《爱情影片》
  
  这是一部感动过万千孤独的心的爱情电影,确切说,这是一部爱情小品,它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精致,却又如此的震撼人心。爱情,这个高贵的字眼,在这部片子里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副面孔,披上奢侈的外衣,提醒我们,它并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的~~
  男孩Tomek对女人Magda的是一种类似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纯真质朴却又脆弱敏感,而女人Magda的爱情观(姑且这么叫)却在时间的长河里褪去了青涩的外衣,变得世俗与丑恶,她其实已经不再会爱,当这两种爱情观彼此交汇碰撞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带来伤害:男孩为他心中女神构建起的宫殿在那个晚上轰然倒塌,他也选择自杀来与这段幻爱告别,但影片却从这里开始出现亮色,两个人的角色互换,女人此刻才发现,男孩每晚偷窥的望远镜里,看见的是一份最纯真的爱情~~
  当结尾处悠悠的音乐响起时,我是真的被打动了,说不上这是一种心痛还是一种感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镜头里一如既往的充满了悲观的灰色,但最后他又留下一丝黄色,一丝阳光的颜色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温暖,看他的电影,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爱的艰难,爱的浮夸的时代里,真爱反倒成为一件奢侈品,让人只能驻足观看而无法拥有,爱的权力每个人其实都能拥有,只是我们不再相信别人不再相信自己不再相信爱的存在,反反复复,等白了少年头也辜负了别人,不要等到失去才感受曾经拥有,爱情也如流水一般静静淌开,不为谁停留......
  
  
   045 “生活,于任何人的背后,都是一个深渊”——《八美千娇》
  
  
  这大概是欧容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了(相对而言),这部改编自希区柯克生前没有拍成的音乐片里汇聚了老中青三代8大女星的精彩演技(可惜没有阿佳妮),结合欧容虔诚的希区柯克信徒身份,以及其热衷于惊悚与情欲特性的表现,给人以一种非常特别的观影感受~~
  但如果把《八》当作是悬疑剧或者惊悚片来看的话,观影就会失去很多乐趣,此片虽以谋杀开头,但随后的情节发展则会让人逐渐忽略谋杀事件的存在,而转为关注八个女人之间复杂的爱恨情仇上来,窗外看来冰清玉洁的白雪也难以掩盖屋内涌动的激流的存在,八个完美的女人背后却都有着黑暗的过去,而且彼此相互交叉,碰撞出一幕又一幕眩目的火花,看来戏剧张力十足~~
  而在结构上,本片也严格按照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准绳:故事开始、展开到收尾都集中在一天在同一场景(室内)展开,种种爱恨情仇集中爆发,结合舞台剧夸张的表现手法,头绪众多而复杂,难得的是欧容竟然将这张大网脉络剖析的异常清晰而富有层次感,且逐渐深入,一环接一环,一个套一个,褪去虚假的外衣,所谓的美丽竟然如此不堪入目,这种兼具深度与广度,却又趣味十足戏谑十足的处理方式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046 有时候爱情徒有虚名——《眩晕》
  
  这是希区柯克最伟大的作品,也是我个人的最爱,《迷魂计》是一部关于自我反省和自我揭露的代表作。它之所以成为希区柯克最经典作品之一,是因为其将恐高症、恋物癖、其他种种难以名状的边缘心理疾病和仪式化的行为以及施虐和受虐的倾向完美地整合到故事情节之中。正因为这样,有人认为这部电影也是希区柯克隐晦的一部自传作品,他试图借助幻想来取代现实,借助寻找失去的爱情来宣泄压抑在心中的困惑。
  片子充满了油画一般的色调,典雅而唯美,KIM NOVAK扮演的马德琳在片中展现了惊人的美,这种美足以让钢铁融化,因而斯图尔特扮演的斯科蒂对于其近乎病态的迷恋,我丝毫不感到费解。但斯科蒂爱上的终究只是一场幻影,可以这么说,这份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骗局,斯科蒂爱上的只是虚幻的马德琳,是一种幻影,确切说的他爱上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而是一个臆想中完美的女性,所以对于真正的朱迪,他并不能接受,反而采取带有一种施虐性质的手段强迫朱迪装扮回马德琳,你能说这是一种爱情么?很多人会被《眩晕》中紧张的气氛压迫的透不过气来,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爱情片,只是这份爱情它徒有虚名,当斯科蒂强迫朱迪走上白色教堂塔顶时,从某种意义上讲朱迪并不比斯考蒂更有罪。
  
  
  
   047 怎一个酷字了得——《罪恶之城》
  
  
  很难用一个酷字代表我对这部影片的全部感情,能将漫画改编这么另类化的主绝非等闲之辈,赶紧找来一看,果然导演名单里赫然印着两个绝非善类的主:昆汀·塔伦蒂诺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其中罗德里格斯是主导),这哥俩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耍酷,但不是卖弄的耍酷,相反的,人家耍得很有水平,绝对难以模仿~~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就是昆丁《低俗小说》的结构+罗德里格斯的《从黄昏到黎明》的血腥暴力以及出人意料+Frank Miller的漫画影像的完美结合(我甚至看到了罗德里格斯的《杀手三部曲》的影子,不知是不是眼花),总之能把罪恶之花盛开的如此妖艳,实非常人所能及~~
  但这部影片真正的灵魂人物还是Frank Miller,在漫画里,弗兰克·米勒给每个人深浅不同的墨色;在电影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幅画。所以,他给演员不同的用光,不光把演员从背景中抽离,还把每个演员跟其他人处理得不一样。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就是这样严谨地紧扣原着,正如Frank Miller所说,“我们是在一起完成我的画,所以,我们必须不断调整,直到完全符合我的创作为止。”如果没有米勒原版漫画那超一流的镜头感,以及米勒在电影拍摄时重新提供的分镜表,单凭罗德里格斯一人的功力,电影版的《罪恶之城》很难达到目前的完美效果。
  但罗德里格斯在这部影片中还是表现出了超一流的节奏感与控制力,片子应该说起伏比较大,既有惊险刺激的暴力场面,也有大段大段的个人内心独白描写,但观看的时候,你却从不会因此产生松懈的情绪,相反的,你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高度集中也高度HIGH,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头到尾绝无冷场,以至于两个多小时过去后,你仍然大呼不过瘾,能将血腥与暴力变得如此富有魔力,罗德里格斯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才~~个人认为此片血腥程度实属世间罕见,但罗德里格斯却用特殊的方式将其弱化甚至会披上些许高尚的选择与情操的外衣,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总结一下,这大概是好莱坞大概有史以来出现过最为特别的“黑暗电影”,而R级的分类则导致它当年票房的惨败,但这决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这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片(情况很类似《肖申克的救赎》和《大话西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19: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048 穿越“千年”的爱恋——《千年女优》
  
  
  本片是号称宫崎骏接班人今敏的定基之作,其震撼的感觉就来源于片中无处不在的电影气息,可以这么说,今敏不是一个纯粹的动画导演,他更加强调动画与电影的融合,用电影的拍摄手法,电影的阐述角度来诠释动画,其标志性的风格就是“一个从现实观察点开始,与存在的幻想是混合的,最后被纯粹的幻想所结束”,而《千年女优》就对这种风格进行了完美的表现~~
  从来没有一部动画片,有着和《千年女优》那样错变复杂而又庞大的叙事结构,时空与虚空的相互错乱,真实与戏剧的相互交融,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但今敏做到了,其标志性的利索剪辑,所营造的是一种渐渐递进,逐步加快的观影感受,一如女主人公在片中越来越快奔跑的步伐,在寻找爱恋的过程中,不觉间已悄然过了“千年”。这种情况,与另一部名片《法国上尉的女人》十分相像,都是戏里戏外两段故事平行发展,演绎出两段不同的人生,但动画片梦幻的特点则带给导演更大的自由度去构建其心中的理想王国,《千年女优》这种情景与幻境的复杂交织,很难用普通影片(非动画类)来充分体现,真真正正印证了那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049 被遗忘的悲剧,被刻意忽略的时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的第五部电影,我个人认为此片是其最优秀的导演作品,根据民国五十年(1961年)6月发生的一起凶案改编,凶案的背后是一个时代悲剧的浓缩,再加上237分钟的惊人时长(《悲情城市》也只有157分钟),可以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具有“史诗意义”的杰作。    
  杨德昌说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案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凶手。" 这个环境就是指的中国台湾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这个阶段,这是一个被可以忽略的年代,没有哪个时代能像这样,把这么多不一样的中国人聚集在一起,然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以小四、哈尼为代表的一群青年人就在这样一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成长,他们单纯的情感与理想,合着苦闷、彷徨但又激越的心灵在封闭和压抑的客观环境中遭遇挫败,其人性的考验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他们的悲剧也就显得不可避免~~也许只有在这样特定情况下,国人的特性与问题才会得到如此集中的展现,杨德昌精心选择了这一段已被人遗忘的悲剧来表现这么大的一个主题,以图就是通过青少年时期所经受的压抑和那种本能的暴烈来唤起民众日益冷漠的心态,全片始终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绝望感,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片子是没有梦想存在的。  
  
  
  
  050 恐惧是道“闷骚”的伤口——《恐惧吞噬灵魂》
  
  
  这部作品将主题设立在忘年恋这一基点上,两人年纪相差之大称得上叫惊世骇俗,再加上男主人公Ali作为一名外籍工人在德国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使得影片包含深情又发人深省。在剧情结构上,忘年恋是主线,穿插亲人、朋友、同事以及社会众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截然相反而又一波三折的态度变化,凸现出这段感情的特殊性与宝贵性所在。
  场景一直就是Fassbinder电影的灵魂所在,其本人就是个场景调度的高手。酒馆是影片最主要情节开展所在(很有舞台剧的感觉,但不纯粹),男女主人公在那里邂逅、相恋,同时也是男主人公出轨的见证地,最后更是二人感情复合升华所在。对于男主人公Ali而言,这个酒馆比起女主人公Emmy的家来说更能让他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孤独感,孤单感与日俱增滋生出Fear,最后导致Fear Eats Soul,Ali的悲剧其实就是德国社会外籍劳工整体命运的真实写照,Fassbinder以他细腻的镜头捕捉到这一群体真实的生活与心理表现,将他们的遭遇丢给观者(自觉不自觉的刽子手),导演看似冷静客观的拍摄手法实则蕴意十足,张力十足~~
  在影片中,导演/作者还有力地批判了社会的道德世俗与公众猎奇、偷窥的心理。这一切主要是通过女主角Emmy所看所感所遇展开的。作为情感发泄的主要载体,Emmy本身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她是一个受害者,在世俗的眼光下,她所选择的情感为他人所不容,她无法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下正常生活,露天餐馆那场情感宣泄戏也可以看作是Fassbinder本人借Emmy之口对社会现实发出的愤怒呐喊;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批判者,在旅行回来后,周遭人群的态度随着利益关系的牛绳发生的180度的变化虽让她惊异,但是很快就习惯融入进去,因为她熟悉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太熟悉以至于忽略了Ali的感受,从而间接的也成为迫害Ali的人群之一。所以到最后,她对Ali爱的坚持,与其说是执着,不如说是救赎来得更准确一些。她与Ali从脆弱到坚强的互换过程中,也让他们加深了彼此对爱的理解。
  
  
  
  
   051 一颗剧毒的爱欲之果——《布拉格男妓》
  
  
  这是一部深刻揭露欧洲色情行业残酷内幕的影片,去除影片中情色的部分,这其实是一个很质朴甚至有些木讷的电影,粗糙的影像像极了以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镜头冷静而冷酷,带领观者直视那一幕幕的悲剧不可避免上演(看得我真的很心痛)~~
  应该说,这是一部很传统的电影,没有刻意在拍摄手法上玩花样,也没有复杂的情节结构来推动,相反地,它很安静,安静的让人感觉可怕,即使是影片中看来非常露骨的情色描写(比如强奸戏的拍摄,捏XX的描写),它也是冷静的,写实的,完全不带有一丝遮蔽,这种直面的惨淡虽让人观看时不适,但又会被牵引下去,这样就牵出这部影片的两大特色(我个人观点),台词和叙述以情动人。导演虽极力控制,但在影片当中,你还是能时刻能感受到导演情绪的起伏暗涌,可以感受得到,他还是在带着一种愤怒而又惋惜的情绪讲述着马列克和大卫这两个男孩子的悲剧,这两个男孩子悲剧的根本起源竟然是来自于生存的本能需求,为了生存,他们肆无忌惮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和身体,他们的生命就在那贯穿影片的鲜血中一点点走到尽头。
  
  
  
   052 胡搞瞎搞原来也可以这么NB——《疯狂店员》
   这部影片堪称喜剧电影类型的翘楚,它的产生本身就带有一点传奇色彩,导演凯文.斯密斯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插科打诨,当他在前辈,独立电影《城市浪人》的导演的作品下感染投身电影时,他还是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他通过转让漫画收藏等手段筹集了9000美元上了电影学院,四个月后又退学,之后的一个冬天,一个月的时间内,写出《疯狂店员》的剧本。1994年,为了开拍《疯狂店员》,他向老板申请,借到了其工作的便利店夜间店面的使用权,然后通过信用卡和向亲朋好友的借贷,前后投资27575美元,花费21天拍摄,后期也是凯文在隔壁录影店完成的,就是这么会被许多学院派正统人士嗤之以鼻的草根电影,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影展上却大放异彩,得奖无数,因而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属于所有立志成为导演的青年才俊的童话梦想~~
  
  
  
  
   053 不彻底的梦想家——《戏梦巴黎》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这部影片真的是太美了,每一幅画面都可以单独成景却又创意十足,忘不掉片中伊莎贝尔扮维纳斯的惊艳瞬间,绝对可以让人三月不知肉味~~不过这种如人间不食烟火的纯洁感觉在反衬三位主演之间疏密而又繁琐的联系时,反倒显得脆弱而荒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19: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054 “生而为人,对不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花样奇缘)
  
  很多人喜欢将这部电影与《天使爱美丽》作比较,二者都使用了大量CG镜头和动画处理,同样都有着令人心醉的华美视觉享受,也同样采用快速剪辑手法处理影片节奏的律动问题,但相比《天使爱美丽》的甜蜜与梦幻,松子的故事就显得悲惨、黑暗许多,一切浮光掠影包括喜剧的处理手法都只是为了悲剧服务,导演多达300处的精心剪辑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因爱而生,为爱而悲的女人一生,在让观者眼球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让观者的泪腺与神经一次次经受考验~~~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故事,而且尤其让观者难过的是,在别人眼里是那么悲哀的人生,松子却当成是幸福伊甸园。本片对于松子的定位相当成果,相比小说而言,中岛哲也将松子黑暗的一面淡化不少,而是着重强调了松子纯真而又执着的一面,而且在处理松子悲剧性的宿命时候,导演也并未更多人工加工或者渲染,有意避免那种低廉的同情心,而是强调松子其实并不需要人同情,她一直都是努力有尊严的活着,但命运却似被诅咒一般与她开着残酷的玩笑。导演通过喜剧的包装或者间接性的表现来将这杯苦酒调得更浓,观者一旦感受到了忧伤的袭来,便无力挣脱出,典型的比如首尾分别通过松子侄子的嘴说到的(语气很平静的),“松子会经常面对门口那条河痛哭”,开头看不知为什么,也不会有多大感觉,但渐渐地,观者就会明白,那条河原来很像松子家乡的那条河,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的松子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这个用嘴提到的场景(影片并未直接展现)在影片最后再度被提起时候,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跟松子一样,在陌生外地流浪、生活的人们便会充分感受到这份悲凉~~而松子对爱的追求无疑是贯穿整部片子的中心,松子从未放弃追求爱的努力,甚至当她五十多岁了臃肿肥胖像猪一样寄生的时候,她也如同清纯少女般迷恋那些人气偶像,松子对每一段感情都是无条件的付出,但却从未得到真爱,虽然她从未因此后悔过什么,但当看到她在住的地方外边墙上写下“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句话也是她死去的作家男友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那不争气的眼泪还是最终流了出来,在我看来,这句话既是松子对所有在她生命当中出现过的她深爱的人们而说,也是在对她自己而言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永远都不可能是个童话,愿望如果越美好,伤口可能就越深。
  
  
  
  
  
  
   055 飘洋过海只是为了来爱你——《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放到今天绝对很难让人相信,大文豪、法国精神象征的雨果的二女儿会为了所谓的爱情远渡重洋,抛弃一切,最终导致精神崩溃、收容院度过余生的悲惨遭遇,这在现今世界似乎没有它发生的土壤,但阿黛尔的举动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最纯真的感知,她活得很纯粹也很果敢,而这也是特吕弗电影的典型风格:带给你对过去,对生活重新的审视和领悟。
  特吕弗是新浪潮中将艺术、创新与商业化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在他身上,从他的创作作品中,你能明显看到美国式的黑暗悬疑电影(如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森)的影子,也能看到法国诗意电影的印记(如考克多和雷诺阿),这两者结合得最典型作品当属那部《最后一班地铁》莫属(个人认为),但在这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法国诗意主义电影的风格,不确定的叙事,散漫的镜头,随性自然的剪辑,简约极致的人物刻画,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光与影的运用(大量夜间的拍摄让我想起了《雾码头》),将戏剧性降到最低,甚至成本也降到最低(片中阿黛尔的服装应该没超过三套),看起来更像是诗人似的信手涂鸦,这倒反而与阿黛尔感性与神经性的一面相得印彰,将一切自然的客观的因素简化,放大剧中人物的内心,袒露出来给观者看,这种直白的表述有时真的让人不能消化。而对于阿黛尔对于爱情的抉择这个重要KEY的处理上,特吕弗与我上面推荐的《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导演中岛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不想让观者更多同情女主人公悲惨的一生,而是巧妙控制了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的距离,让剧中人物在镜头前激情燃烧,让观者在屏幕前惊叹这种富于激情的美。于是,我们看到,剧中阿黛尔始终昂首阔步的前行(即使疯掉,空无一物)的时候,我们在感慨这份爱情的艰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一份潜在的高贵的气息。
  不过,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的电影,它不属于特吕弗,甚至不属于电影,它只能属于阿佳妮(接下来我还会依次介绍她的《罗丹的情人》和《玛尔戈王后》),这世界上好像也只有阿佳妮能完美诠释这种脆弱、敏感又高贵的略带神经质的人物形象,我时常怀疑这种气质是否就是阿佳妮本身个性的体现(尤其是她与丹尼尔.戴路易斯的感情纠缠),但不管怎么说,她演活了阿黛尔这个复杂多变又充满立体感的超级难度角色(很难相信她当年还不满20岁),从她一出场开始,她的表情、动作就一下子揪住了观者的眼球和心脏,可以说,那是一张最伟大的充满悲剧古典美的脸庞,你看到第一眼似乎就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当真正看见阿黛尔在感情漩涡中越陷越深时,你又恨不得自己冲进屏幕把她绑架回她父亲的身旁,这种对情绪的操控,是阿佳妮赋予特吕弗的一种魔性,这种魔性如此强烈,如此耀眼,以至于特吕弗全片都没敢让阿佳妮正眼看一下镜头,我看很多影评都说因为阿佳妮的注视,镜头都碎了,这不是真的,阿佳妮在这部片子中始终是呈35度-45度面对镜头,我在想幸好它没有拍当时阿佳妮的正面特写,否则碎掉的不止镜头,恐怕还有我的心吧。
  
   056 不能相信的,也许就是记忆——《记忆碎片》
  
  
  记忆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它是否能代表一切既定的事实??影片《记忆碎片》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关于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织与错位的现象,但在探讨过程中,它却颠覆性的破坏了我原有的对于感知的认识,存在就一定被感知,确切说是被正确感知??这是一个问题~~
  在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眼中,世界肯定是由一个个记忆的碎片所构成的,这种碎片它真实存在并被感知,其存在也便有了意义,但问题是,这种真实的存在是否就一定能被正确感知,或者说眼见是否就一定属实??对于大多数正常人而言,世界的形状就是一个个单独成立的记忆碎片相互交织、快速运转而来的,这种运转因为我们感知的连续性,客观上保证了我们思想对他们的正确感知,这个原理其实跟电影很像,一幅幅静止的画面连续快速运转,便有了运动的形态;但对于另一类少部分人——失忆患者而言,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记忆碎片/片断,由于缺少联系他们的钥匙(思想的连续组织),这种看到的真相就能将他们的感知引向正反两个极端,导演正是看到了这一缺陷,紧紧抓住这一独特视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感知故事~~~
  导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巧妙地打破了传统思维与叙述的模式,并不急于揭晓谜底,而是通过一个个事实/证据(KEY)的不断涌现,而同时一个个谜团又被抛出来,吸引观者与主人公一起体验失忆到发现真相的全过程,强调的是,观者的参与性(主动性),同时又牵着观者走(被动性,象征命运的宿命性与导演的控制力)一步步接近真实,这样一来,结尾的悲剧性才会如同五雷轰顶一样令人难忘,而一旦你对感知这个问题产生摇晃的时候,导演的目的便达到了;具体情节设置/线索铺垫上,导演叶别具匠心采用了黑白、彩色两条线索共同发展,黑白片断,代表客观,正叙前进;彩色片断,代表主观,倒叙前进,当二者交织与一点上时,也就是所有谜团揭晓的时刻,而原先一个个神秘又孤立的记忆碎片也在这一刻终于串成一条珍珠项链(血染的),这就达到影片的主题高潮,悲剧的力量也就来得分外强烈。当观者与主人公一起经历漫长的精神探索之后才发现一切只是徒劳,世界依然在眼前失落下去的时候,这种无可奈何的落寞感恐怕才是最悲凉的吧。
  
  
  
  
   057 不要对青春说抱歉——《残酷的诱惑》/《诱惑法则》
  
  
  
   058 在天马行空的世界里翱翔——《黑店狂想曲》
  
  
  
   059 当天才爱上天才——《罗丹的情人》
  
  
  这是一部拍摄了五年的电影,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为阿佳妮拍了五年的电影,没有阿佳妮就不会有《罗丹的情人》,卡蜜尔的故事也不会如此打动人心。阿佳妮在这部影片中奉献出迄今为止最出色的演技,她将卡蜜尔从少女演到中年,中间层次感极强,将一个执着于爱情和艺术、纤弱与坚强性格并存的天才女子的一生娓娓道来,塑造出她为爱而生、又为爱而灭的感人形象,特别是与罗丹分手后两人的爱欲交缠、及至由爱生恨、由恨导致毁灭的铺陈描写,相当细腻。在这部影片中,已经不能用演员这个词语来形容她,她成了卡蜜尔,她就是一个为爱而生的艺术女神,最难忘片中罗丹为她做脸部雕塑,在弱黄的光线中摩挲她的脸庞的情景,卡蜜尔清纯的眼神中透着深深的忧郁与坚定,那一刻艺术与性(朦胧的)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一种永恒,也是在这一刻,阿佳妮成为所有男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情人~~~~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毫无救药的爱上卡蜜尔.克劳黛,而她却爱上一个本不该她爱的男人,在她为他幻灭的时候,所有爱她的人的心也碎了。
  
  
060 最好的和最坏的——《不可撤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19: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些电影,我喜欢正常的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2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2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

这几天正无聊   ..
去选几部看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5 23: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过一部。。

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08: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内网都没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12: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
要看完六十部才知道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思明论坛

GMT+8, 2024-11-16 23:39 , Processed in 0.0592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