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大学生“零工资”就业?
面对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采取了“务实”的态度———提出“零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的求职者的现状怎样?企业负责人、教育专家怎样看这种现象?记者为此作了采访。“零工资”就业后有喜有忧
“现在好后悔提出零工资就业,三个月了,公司一分钱也没给,生活费还得向父母伸手要,看着有的同学一个月领好几千块钱的工资,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今年刚毕业于山东某高校的小周一脸沮丧地对记者说。她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上没有优势,所以才提出“零工资”就业。
“零工资”是大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手段是好是坏?有的人认为“零工资就业”存在着明显的副作用,它违背了人才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相应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给就业市场带来无序与混乱。有的人则认为“零工资就业”应该是不得志者施展才华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零工资就业”,积累工作经验和履历,具有积极意义。
“我现在在一家效益较好的单位工作,当时采取‘零工资就业’还是明智的,有了工作经验后,我很顺利地找到了如今的工作。”今年刚从济南大学毕业的小孟很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得知,“零工资就业”的求职者有许多已离开原单位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也有一部分尽管有怨言,但还在兑现着“零工资”诺言。有关专家分析,“零工资”就业是个人行为,现在还没有法律去限制,但如果允许普遍实施,会使大学生就业整体待遇降低。
议论中有褒有贬
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怎样看待“零工资就业”呢?
恰逢周末的招聘会,记者就出现的“零工资就业”现象,采访了几个求职者。
“打死我也不干!我都这么大了,现在吃住花不好意思向家里要,‘零工资’,我喝西北风啊?”来自山东理工大学的一位毕业生很坚决的说。
“现在毕业两个月了,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点急人,但对于‘零工资就业’,我不赞同。”一位拿着厚厚简历的女学生告诉记者。
“我能接受这种就业方式,现在好多公司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就当作用工资买经验吧。”一位求职者笑着对记者说。
对此,招聘单位的看法也不相同。有的企业持欢迎态度———毕竟可省一部分支出;有的则不以为然。
“我们最近挺忙,正好过来几个帮忙的,既然是白干,我们欢迎。”一个民营小企业的经理说。
“我们正在招人,但是不赞成‘零工资就业’,我们看重的是毕业生自身的素质和潜力。对我们来说,不会为了省一点工资而错过一个好的人才。”山东某广告发展公司的李总告诉记者。
“我们招聘的人员必须有经验,否则即使免费打工也不要。”某证券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说。
理性对待“零工资就业”
“零工资就业”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廉价推销自己的同时,给其他求职者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同时,抱着不要工资只要工作的愿望来求职,往往会被惟利是图的企业利用。
“现在大城市,本科生也不好就业,但在我们那儿,专科生却是抢手货。真搞不懂,为什么那些人不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一个乡镇企业的负责人有点无奈地说。现在的就业观念导致一些城市人才过剩,但从整个国家来说,在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人才的。其实,现在好多中小城市就业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走出大城市,所以效益比较不错的中小城市企业,即使出高薪也很难招聘名校学生,这就导致了就业结构的不合理。
有关专家说,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多一些理性思考,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人才市场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不要只盯住市场的一角,而忽视了其他适合自己的地方。有关部门也应多开辟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到郊区去,到西部去,那儿有更广阔的空间,也更容易事业有成。
自工人日报报道了关于一份关于“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报告显示,目前“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大学生固守传统的择业观,促成了“低工资就业”甚至“零工资就业”。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人才市场出现供过于求,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在选聘人才时,自然会利用“供过于求”这个机会,降低待遇。而当那些没有念过大学的人所挣的钱比大学毕业生挣的还多时,人们就会怀疑上大学的必要性了,甚至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
据3月17日《工人日报》报道,一份关于“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报告显示,目前“零工资就业”的人数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笔者认为,“零工资用工”涉嫌违法,有关部门不应放任不管。
固然,当前大学生“低工资就业”甚至“零工资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大的外因,也有受传统择业观念影响的内因,比如许多大学生把就业目标定位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一些大学生为了在城市找到立足之地,“主动”降低条件,选择“零工资就业”,放弃应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等。
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既然已经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必然性,因此不应盲目遏制。对于大学生来说,“零工资就业”表面上是“主动”的和“自愿”的,其实,这种“主动”、“自愿”是“被迫”的。尽管这种“被迫”并非直接来自用人单位,最终却是用人单位受益、大学生受损。
我国《劳动法》规定,即使在试用期,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也应该签订合同,用工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报酬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也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由此看来,“零工资用工”明显违法。
另外,“零工资就业”还涉嫌不正当竞争。“零工资就业”和“零工资用工”不仅使劳资双方的不平等地位扩大甚至恶化,而且容易出现就业陷阱,不排除一些用人单位主动向择业者发出“暗示”,逃避法定义务,最终给社会治安埋下隐患。
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零工资就业”和“零工资用工”予以干预。一旦发现“零工资用工”的用人单位,不仅要责令其及时改正,而且还应依法给予处罚,以杜绝用人单位从“零工资就业”中获利。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意味着用人单位的“零工资用工”,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零工资就业”表面上是“主动”的和“自愿”的,其实是“被迫”的放弃,尽管这种“被迫”并非直接来自用人单位,但最终却是用人单位受益,大学生受损,这在法律上违背法律的公平原则。而对于一些用人单位来讲,尽管“零工资用工”不一定是明确追求的,但也多采取乐观其成的态度,毕竟不会给单位带来任何损失。
从现行《劳动法》规定来看,即使在试用期双方也应该签订合同,支付报酬,且报酬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也就是说,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向劳动者支付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都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零工资用工”显然是违法的。同时,“零工资就业”也涉嫌不正当竞争。
客观地讲,“零工资就业”和“零工资用工”都是对人才市场和劳动用工市场秩序的破坏,不仅加重劳资双方的不平等地位,助长恶性竞争,而且容易出现就业陷阱,如果国家放任这种就业和用工形式的话,不排除一些单位会逃避法定义务,最终给社会治安埋下隐患。(山东政法学院李克杰)
《“零工资”与企业社会责任》
“我没有工作经验,可不可给我一个机会先在你们单位实习?我不要工资。”日前,在“2005年金秋十月浙江省大型系列人才招聘会”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王欣面对一份心仪的工作,做出了工资上的让步。与王欣一样为了工作机会不在乎工资报酬的应届生为数不少。
我们的媒体一直在劝告,希望毕业生对薪酬不要有太多理想色彩。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甚至降到了“零工资”,这究竟是大学毕业生的自贬身价,还是职场出了问题?“无工作经验者谢绝”,明明白白地写进了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启事中,连投送简历的机会都不给你。没有工作经验固然是大学毕业生的软肋,但是工作尚未找到,哪来工作经验?现在,当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终于降到“零工资”的时候,是否能感动企业?
就业形势严峻,乃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推进“无障碍就业”,消除限制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政策性障碍,比如进入指标、户口指标限制等等。然而政府推进“无障碍就业”,归根结底还要得到企业的呼应。企业要讲效益,希望招聘的员工上岗就能独当一面,这种要求不难理解。但问题是企业的要求不该脱离实际。应届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需要一个跨越。帮助毕业生实现这个跨越,企业应当有所作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企业优劣的标准。企业怎样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怎样平衡效益与就业,怎样转移经济利润和增加就业岗位,怎样在纳税之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情,怎样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都已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话题。我们期待着更多企业为“无障碍就业”助力。 别站着说“零工资就业”》
当前已进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高峰期,一份关于“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报告显示,目前“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2006年3月17日《工人日报》)
对此,有论者认为:“零工资就业”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廉价推销自己的同时,给其他求职者带来
了更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同时,抱着不要工资只要工作的愿望来求职,往往会被惟利是图的企业利用。
也有论者认为:不应提倡“零工资就业”,因为劳动法规定,即使是试用期双方也应该签订合同,报酬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在这方面,用人单位应当自律,不能“趁火打劫”。
这都是善意和积极的想法,作为一个历经求职的过来人,我十分赞成这种“攻守同盟”和“强硬态度”。可是这却是不近人情的想法,说严重点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为求职者想想,如果可以拿一分钱,他为什么愿意白干?当他在艰难择业时是不是要时时刻刻想到“解放全人类”?
从调查结果看,“零工资就业”只是极少一部分人,也可以说是“个别现象”,但是其影响无疑是大的。北大才子串糖葫芦、研究生擦皮鞋、“借船出海”、“急嫁族”等等报道的出现,“零工资就业”不过再一次加深了人们对“就业难”这一严峻现实的认识和担忧,再一次冲击了学子们的就业预期值。也从另一个方面再一次证实,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不容乐观”,除了少数人,大部分学子在求职路上都有一把心酸泪,正是形势逼人,碰壁已多,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零工资就业”。
我相信在职场上很多学子对自己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自己有几斤几两心里大抵是清楚的,在残酷的求职竞争中,那些低学历、低能力者无疑是竞争的弱势群体。当然,并不是说“零工资就业”者就一定是低学历、低能力者,但“零工资就业”者总有迫不得已的无奈,以“主动牺牲保障”来获得就业其实是一种职业竞争策略。即上马再说,或许在工作当中,通过自己的努力,驾轻就熟了,才干得到别人的承认了,现状就会改变。可是如果不上马,就永远也不会骑马。即便最后终于不得不放弃,也可以视为积累工作经验,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需要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而学子要是不能就业,那些“工作经验”从何而来呢?如此看来“零工资就业”,就是曲线救国,非不得已不为之。
我也相信在职场上很多学子都对自己有一个职业规划,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从事什么职业,将来打算至力于发展什么事业,还是有一个想法的。因此,既是“零工资就业”,就给了学子选择自己喜欢干的职业更多的机会,给了他们进入某个领域的低门槛,学习某种技能的途径。“零工资就业”权当交学费学手艺、长见识,也未尝不可。当学子学到了本领,就可以另起炉灶,或是另谋高就。因此,“零工资就业”也可是说是一种职业发展策略,也是非不得已不为之。
有的人认为,目前我国小城镇和农村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要求大学生到那些艰苦的地方去。我不禁想问这些持论者,他们自己是否愿意到些艰苦的地方去呢?如果己所不欲,最好还是勿施于人,在我看来这是最为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痛,小城镇和农村不是不需要人才,但人才的流动最好还是遵循自愿的原则。 零工资就业显现大学生价值危机》
据媒体报道,继大学生就业出现“800元最低工资”之后,近来又出现“零工资就业”。某校一名大学毕业生日前四处找工作,因没有工作经验找了几家单位都被回绝了,情急之下提出工作后半年或一年内不要工资。而李小姐在上海一家公司“零工资就业”已一年,如今工作能力终于得到肯定,极有可能被公司留下,结束零工资的历史。
据一家网站公布的“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显示,面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毕业生对薪资要求一降再降。在有12600余人参与的网上调查中,表示愿意“零工资就业”的已占0.8%左右。
“零工资就业”也许有利于尽快找到工作,但其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它违背了按劳取酬的原则,很可能被一些蓄意免费使用劳动力的老板钻了空子,让本来就不怎么规范的就业市场变得更加无序。然而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这也是毕业生们无奈的选择。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有400多万人,是5年前的4倍,而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却不可能增长得这么快。如果大学生和民工一样到工厂去打工,可能他一开始的作用还不如一个熟练的农民工。因此,大学生提出先不要工资,而是在工作中慢慢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就不足为奇了。
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身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是要改革高等教育的机制,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同时又有健康人格和体魄的社会真正需要的大学生。 我建议找工作最好不要要求"零工资",不要只是为了学东西就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
谢谢楼主,这确实是高校学生出现的现象之一~ 零工资?那我当老板算了, 谁来? 我是不会干的。。。。。。。。。。。
零工资现象不~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