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为什么使人痛恨
不小心,绝对是不小心,便看到了一篇叫做《中国的大学是最喝血的大学》的文章。接着便又看到了《广东贫困大学生已超10万 女生深夜垃圾箱捡剩饭》的消息和一篇叫作《中国大学--你熬干了我那苍老父亲》的留言。于是便愤怒了,便痛恨起教育来了。一个贫苦山乡的孩子,在高利贷的支撑下走进了大学。无论如何,大学给了他读完学业的机会,他本应当感谢才是。然而在一个只认钱不认人,更不相信一个人能力的校园,就因为他暂时尚还不起那笔拖欠学校的借款,便没能领来自己的毕业证,也便在就职后成为了二等就业者。于是愤恨和怨怒就开始郁积于心,感谢之情就化为了乌有,就开始痛恨起教育来了。广州的那个叫竹叶的女孩,为了能够完成学业,竟然要在深夜,到垃圾箱里翻检剩饭。她的心里对教育,大概也不会充满感激吧。
这些年,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块心病,将其与医疗、购房一起称之为三座大山。不要动辄便说中国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社会的现实摆在那里,成龙尚且就业艰难,成虫大概也就连觅食都难了吧。无论何等社会,阶层的分化总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分化又常常是与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后辈,由于教育的缺失,而把贫困遗传下去。父母们的一种无奈选择,却成为了整个社会用于自慰,甚或用于对他人进行诘讽的借口,这样的教育,大概难免会引起人们的痛恨吧。
读书本就应当是一种社会行为,因为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国家、民族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战略决策,是一种政府行为。然而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却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要低,近年来竟然还出现了下降趋势。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便要求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但2004年官方公布的数字却表明,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为3.28%,甚至比上年的3.32%还减少了0.04个百分点。就学人数在逐年增加,而教育投入却从来也没能达到4%的目标。学生的教育贫困,大概或多或少总和这里面的数字亏空有一定的联系吧。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似乎天经地义般地需要学生补足。然而中国的学生却不都是富裕,他们很多在农村的父母,却是在用血汗甚至尊严养育着一个学生。于是,女生深夜到垃圾箱里捡剩饭的动人场面,便出现了;《中国的大学是最喝血的大学》的悲怆声音,便发出了。字字血、声声泪,几乎都是出自那些农村贫寒学子的笔下。
本就不多的教育投入,却大多放到城市,放到城市的重点中小学身上。基础教育的马太效应,就这样,在严重不公的境况下,使农民更加不堪重负。河北故城县一所小学的校长曾经痛楚地说,他任职10多年,没有见到一分上面的拨款。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在以怎样的痛苦和辛酸,培育着他们的子女呀?《中国大学--你熬干了我那苍老的父亲》。
近些年常常听到一种“以发展求公平”的说教,那言外之意就是说不发展便难求得公平。可是谁发展呢?让谁发展呢?又怎样发展呢?教育事业,就需要牺牲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求学机会,才能发展吗?总用一些空洞的说教甚或渺茫的未来,给学生以希望,以期盼,这样的说教,大概很难换来学生的心理平和,感恩戴德吧。今天学生眼界的宽阔,已经足以做出世界性的衡量。他们绝对能够看得到,非洲那些贫困国家,在教育上并不曾等待“发展”。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公平。”这大概就是那些号称为专家们配出的另一种药方吧。那意思便是说,等待,只需等待便有希望。可等待什么呢?说到底就是寄希望于民办学校的昌盛。中国的专家绝对能说出超世界一流的话,也绝对能够寻求到一些连外星人也想不出的理由,来立论自己办法的高明。但就是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有些盲视,甚至视而不见。那些“贵族学校”“校中校”不是已经出现了吗,他们带来了教育的公平吗?
一个人的学识能否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大概也还需要一点良心吧。良心一旦缺失,他所带来的杀伤力,大概远比那些缺乏者要大吧。指望通过发展民办学校,以求得教育公平,这如果不是学术的幼稚,便是心术不正的故意。民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教育,如果不是出自一种宗教或者政治诉求,大概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免费的民办学校吧。中国的教育走到今天这一步,大概凭谁说,也应当有一些这类专家的公德吧。
教育本就是一个阳光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给人以希望的地方。然而中国的教育却是一个给人以昏暗,给人以失望,给人以痛苦的地方。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来华考察后,曾经抛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中国的专家们,你们在这里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今的教育为什么使人痛恨? 中国教育,我们对它感到无奈,除了批判建议,我们能做什么呢?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逐年加大,但是增长的幅度却很小,根本不能满足扩招的需求.
楼主发的这篇文章太深刻了.
迟来了~ 钱钱钱 害苦了多少人啊?!!! 哎~~~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很无奈的!
有时候很讨厌自己无能为力,改变不了这种无奈的现状~! 楼上说得对:我们无能为力,我们能像韩寒一样靠笔写出批判教育的一笔?
感觉现在说的比做的还多.
页:
[1]